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中证所。
当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官方悼词出现在社交媒体时,无数体育爱好者的手机屏幕前都传来了一声叹息。
劳拉·达尔迈尔,那个身高只有1米62却在冰雪赛场上像个巨人一样的女孩,永远留在了她热爱的喀喇昆仑山脉之中。
谁能想到,四年前在平昌冬奥会领奖台上笑容灿烂的她,会在31岁这年以这样的方式与世界告别?
咱们先不说那些官方的悼词,就说说这个小个子姑娘给我们留下的记忆。
记得2018年平昌冬奥会吗?
当时电视里的她,明明比竞争对手都矮半个头,却像只灵敏的小鹿一样在滑雪射击场上穿梭。
短距离和追逐赛两枚金牌,再加上个人赛的铜牌中证所,她愣是用实力证明了在冰雪运动中,身高从来不是决定因素。
展开剩余78%赛后采访里那句"我就是喜欢挑战别人认为我做不到的事",现在想起来真让人鼻子发酸。
说到劳拉的职业生涯,那简直就是一部励志大片。2017年世锦赛五金一银的成绩,让整个冬季两项运动记住了这个德国姑娘。谁曾想,两年后25岁的她突然宣布退役,理由竟是"找不到比赛的热情了"。当时不少粉丝都觉得可惜,这么好一个运动员怎么说退就退?可现在回头看,或许这正是劳拉最真实的写照——她从不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,永远只追随自己的内心。
退役后的劳拉过上了另外一种冒险生活——登山向导和救援队员。在社交媒体上,她经常分享攀登雪山的照片,每张照片里的笑容都比当运动员时更加灿烂。想到这儿我真想问一句:咱们这些看客,是不是太自私了?总希望运动员永远保持在巅峰状态,却忘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,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。劳拉用行动告诉我们,人生不只有一条路可走。
2025年7月8日,劳拉成功登上海拔6287米的大川口塔峰。半个月后,她却永远留在了海拔5700米的莱拉峰上。消息传来时,许多登山爱好者都在互相询问:"真的假的?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手怎么会..."细细想来,这不正是大自然的残酷与公平之处吗?它不会因为你是奥运冠军就网开一面,也不会因为你经验丰富就特别眷顾。
拜仁慕尼黑主席海纳的悼词里有一句话特别动人:"劳拉不仅是体育偶像,更是巴伐利亚精神最好的代表。"是啊,咱们看习惯了她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,却忘了运动场外的她一直保持着最纯粹的本色——热爱家乡,热爱自然,不断挑战自己。这种精神,远比金牌更珍贵。
关于劳拉遇难的细节,说实话我写到这里时手指都在发抖。28号中午被落石击中,因为天气恶劣救援队根本无法立即行动。
..最让人揪心的是,按照她生前的意愿,遗体将永远留在那座雪山里。读到这儿,我猜不少粉丝和我一样,眼前浮现出电影《绝命海拔》里的场景。不同的是,这次是一个真实存在、我们熟悉甚至崇拜的人。
说到这儿不得不佩服劳拉的清醒。她在进山前就立下"若遇难则长眠山中"的遗愿,这得是多大的觉悟啊!想想咱们普通人,别说登山了,就是平时出个门都要跟家人报备半天。而她,早已把生死看淡,把对山脉的热爱刻进了骨子里。这种纯粹,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是多么稀缺。
还记得平昌冬奥会颁奖典礼上,身高1米62的劳拉站在领奖台上,镜头俯拍下来显得她更加娇小。但就是这个娇小的身躯,创造了冬季两项运动的纪录——首位在同一届冬奥会包揽短距离和追逐赛双冠的女子运动员。夺冠后她说:"我总是喜欢证明别人错了。"现在看来,她不仅证明了身高不重要,更证明了人的精神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。
消息公布后,全球体育界一片哀悼。但最让我动容的不是那些明星运动员的悼词,而是普通登山爱好者们在论坛里的留言。"她在我们常去的山屋住过,帮我们修过装备";"去年登山遇险时,她所在救援队第一个赶到"...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。你看,伟大从来不需要轰轰烈烈,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善意同样动人。
写到这里,我不禁想:为什么劳拉的故事如此牵动人心?也许正是因为她活出了我们大多数人向往却不敢实践的生活方式——勇敢追随内心,不为世俗评判所困,在有限的生命里尽情追寻热爱的风景。这次,她找到了永远的归宿。
最后说个小事:劳拉生前最爱去慕尼黑的一家小酒馆,据说不夺冠时不喝啤酒的她,在那里却总是点一杯当地黑啤。近日这家酒馆把角落里她常坐的位置空了出来,桌上放着一杯没动过的黑啤和她的照片。这大概就是普通人对一个英雄最朴素的纪念吧。
在喀喇昆仑山脉的某个地方,海拔5700米的冰雪中长眠着一位冬奥冠军。她不会被葬在名人公墓里供人瞻仰,而是永远与自己热爱的山峦融为一体。这样的结局中证所,或许正是对劳拉·达尔迈尔一生最好的注解——纯粹到极致,勇敢到永恒。
发布于:四川省双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